蜂蜜文章网 手机版

耕读传家久,六子登科时!龙里县打夯苗寨诠释文明新风

发布时间:2025-08-21 16:27:000人关注

近日,一场名为“寒窗苦读终有成 铭记恩情志凌云”的资助学子成才感恩答谢礼在黔南州龙里县湾滩河镇摆省社区打夯苗寨举行。活动主持人和策划人,是打夯苗寨农户王显位的6个孩子。

故事始于8月。苗岭大山深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王显位家,这是他第6个考上大学的孩子王应佳。至此,这个贫寒家庭已走出1名博士、2名硕士和3名本科生,“六子登科”的佳话成为贵州山区的励志典范。

喜悦之余,难题接踵而至,家中已有5位子女在读,王应佳的学费、生活费与路费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好在长期资助他们的爱心人士张芝涵牵线,新的爱心力量及时伸出援手,5.6万元捐款解决了王应佳四年的费用。

一家人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大家商量着,得简单做个活动,感谢爱心人士这么多年对他们的关心。于是,才有了文中开头的那一幕。

王显位介绍奖状背后的故事

满墙奖状见证耕读传家

打夯苗寨距离龙里县城55公里,距离湾滩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有23公里,全寨共有152户914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里的发展相对滞缓。长期以来,当地苗族群众思想较为传统,很多人家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不高,仅仅停留在能识字算数的层面。

风景秀美的打夯苗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持续投入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省片区苗族群众的读书观念已悄然转变,王显位一家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走进王显位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满满一墙的75张奖状,尽管有些由于岁月的侵蚀,已开始出现斑驳的痕迹,却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大多只是小学的奖状,因为家里空间小,还有许多奖状没有张贴呢。”王显位黝黑精瘦的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他从书柜中拿出一堆获奖证书和奖状,小心翼翼地放置在火炉旁。

52岁的王显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孩子的学习上无法提供太多指导,但却凭借自己对生活不屈不挠的韧性,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王显位的初衷质朴而简单。王显位1991年初中毕业,当年他是寨上仅有的两名初中毕业生之一。即便如此,当他和爱人前往上海、浙江等地打工时,因文化程度低只能从事一些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那时,他便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受没文化的苦,吃没文化的亏。

1998年,老大王应富呱呱坠地,这个孩子的降临给了王显位无限的憧憬。为了悉心照料孩子,他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想法,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务工,以便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夫妻俩依靠种田和在附近工地务工的微薄收入支撑着孩子们的读书和生活费用,家庭生活一度捉襟见肘。

幸运的是,王应富兄妹6人没有辍学,加上爱心人士集结的资助力量,每个孩子在教育上都得到了帮助。孩子们考上大学后,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问题,并在大学开展勤工俭学,以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至此“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誓言,也化作满墙奖状与6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寨邻为王应佳写祝贺对联

寒门学子诠释勤奋家风

王应富自幼聪慧过人,在校期间勤奋踏实,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除了学习上刻苦努力,他在家里也乖巧懂事,每逢假期回到家中,便会主动帮父母干农活、做家务。弟弟妹妹也有样学样,课余和假期也会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为家庭减轻负担。

2017年王应富以龙里中学理科第一名616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成了打夯苗寨的骄傲。进入大学后,他不断追求进步,于2021年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2023年更是成功考上了本校电子信息博士研究生。

不仅如此,几姊妹还会在寨里义务补课,给孩子们讲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今年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王应佳,也已经跟着哥哥姐姐站上了补课的讲台。

“从小看到父母到处打工挣钱供我们读书太辛苦了,我只能努力考出好成绩让他们宽慰。我自己也渴望走出大山,希望以后能为家乡的发展做点实事,不辜负父老乡亲的厚爱。”王应富说。

老大王应富的刻苦求学,为弟弟妹妹树立了榜样。

老二王珍珍,2018年考取武汉轻工大学;2022年考取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今年硕士毕业后通过考试即将进入贵州商学院工作。

老三王敏敏,2020年考取华东政法大学;2024年考取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老四王晓琴,2021年考取贵州财经大学,目前正在备考硕士研究生。

老五王艳,2023年考取贵州财经大学。

老六王应佳,2024年考取遵义医科大学。因为对学校和专业觉得不理想,选择复读再战。并于今年考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专业。

至此,“六子登科”终得圆满。

这个没有成文家训的家庭,用行动诠释着“勤奋”二字,王显位夫妇则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孩子们的求学梦,将微薄收入全部投入孩子的教育。最终,这个曾卖牛供学的苗族家庭,用满墙奖状和“六子登科”的成就,生动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

图王应富、王敏敏回顾学习历程

苗寨火种点燃乡风文明

2017年王应富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打夯寨村民自发组建“传帮带”助学平台,如今成员已从最初的7人增至30多人,累计资助50多名大学生,金额近9万元。

王显钰是打夯寨走出的一名公职人员,作为参与组织开展传帮带志愿助学活动的牵头人之一,提及这项志愿助学活动时,充满了自豪:“我们捐赠的金额或许不多,但关键在于通过这项活动推动了移风易俗,促进了乡风文明,让能读书、读好书在山乡成了一种新风尚。下一步,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把这项公益活动开展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除了打夯苗寨的助学活动,很多爱心人士一直行走在这条捐资助学的道路上,助力湾滩河片区学子圆梦课堂。贵州山区爱心资助平台就是其中很重要的爱心组织。

作为贵州山区爱心资助平台的发起人,张芝涵与她集结的爱心力量,早已成为龙里县困难学子求学路上的坚实后盾。自2014年年底起,10年间,该平台联合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浙江等20多个省(市)的300余名社会爱心人士,对龙里县贫困家庭学生开展中长短期资助,累计帮助490名学生,最长资助时间达10年。2015年至2025年,据不完全统计,平台累计“一对一”资助款达205万余元,年均资助超20万元。

王应佳为爱心人士张芝涵赠送锦旗

回忆起初见王显位家人的场景,张芝涵仍历历在目,当年初访王应富家时,简陋房间里六兄妹的奖状贴满三面墙,让她十分震惊。“我当时就下定决心,绝不能让这些孩子因为没钱辍学。”张芝涵说道。

就这样,作为爱心资助平台的发起人,张芝涵立刻发起“一对一”资助倡议,仅一天时间,就为六个孩子找到了资助人。10年来,资助者们始终与孩子们保持密切联系。这个坚持了10年的爱心平台,目前,已覆盖龙里县60多个村,资助490名学生。

山乡民风的转变,从来不止于一隅之地的变化,更是时代文明新风在此扎根生长的生动体现。王显卫家的故事,不断鼓舞着苗家学子走出大山,续写着新时代的“劝学”篇章。

打夯寨燃起的重教兴学之火,早已化作移风易俗的美谈,并在龙里县盛行开来——湾滩河镇的摆省社区、果里村、岱林村等苗族聚居地,接连开展文明实践志愿助学活动,成了当地最亮眼的景致。崇德向善的新风气,正悄然成为新时代苗族山乡的鲜明底色。

特约通讯员 刘洁 王立信 王家丽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廖波

三审 王宁

相关推荐:
耕读传家久,六子登科时!龙里县打夯苗寨诠释文明新风 热血开赛!2025“村BA”首日湖南辰溪队取得开门红 宿迁移动筑牢校园反诈防线 医师节丨眼科医生把“第二诊间”搬进了校园,让护眼知识成为孩子必修课 长城专访|河北作家赵卯卯:玉兰花开处 聆听童心的呢喃 答好暑假爱心托管这道题——武汉倾力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爱心托管服务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