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文章网 手机版

“小社区”建“大党委” “独角戏”变“大合唱”

发布时间:2025-07-28 14:45:000人关注

为打破条块分割的工作状态,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力量,2023年以来,达州市把深入社区“大党委”建设作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重要抓手,以组织同建、要事同办,推动资源下沉、力量整合,让服务更专业、治理更精细,托举起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

社区难题怎么解——

以项目共建撬动资源下沉

“煌歌广场—中央商都地处大竹县中心地段,人流量较大,摊贩长期占道经营,多次整治但效果有限。”大竹县白塔街道幸福社区党委书记谷俊霖说,难题不仅困扰着周边群众,也成了社区的一个“心病”。

一头是群众的急难愁盼,一头是社区资金、力量有限的现实,矛盾该如何破解?2023年,达州市印发《关于健全完善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制度保障为突破口,推动辖区单位、“结对联创”单位和“双报到”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委以组织联建融入社区治理。

“碍于力量有限,社区往往‘看得见管不了’,而职能部门要负责县域甚至是市域范围的治理,可能‘管得着却看不见’。”达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进一步实现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当地推动社区“大党委”项目化参与社会治理等扎实举措,“社区每年提出需求清单,成员单位提供资源清单,双方根据实际制定年度项目清单,每个社区每年商定服务群众的共建项目不少于5个。”

煌歌广场的“顽疾”整治由此进入快车道。2024年,14家幸福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立足自身资源与职能,主动认领城乡融合环境治理提升项目。给非机动车划定标线、引导摊贩在规定的位置经营、组成志愿服务队在广场入口值守……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治理合力,让煌歌广场—中央商都焕然一新。

为进一步凝聚共建合力,各地“大党委”吸纳共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组织的“兼职委员”、成员单位按季度召开联席会议,以组织共建助推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如在大竹县,就通过建立“部门认领、进度公示、定期督导、项目测评”的机制,有效调动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慰问困难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配备消防物资……以项目共建盘活治理资源,2025年,达州市178个“大党委”商定小区治理、扶老助幼、设施升级等共建项目1201个。

资源如何统筹——

以平台链接推动服务升级

6月末,走进达川区梧桐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空间里,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愉快玩耍,欢声笑语不断。

成立于2003年的梧桐梁社区,辖区内2万余居民有近三成都是老人和孩子。“过去,因服务资源不足、活动空间有限,居民矛盾纠纷频发。”梧桐梁社区党委书记李思维说,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老年人搭建沟通“桥梁”,社区早有成立老年大学的想法,但苦于场地、资金等没有着落。

2023年,梧桐梁社区“大党委”正式成立。“大党委”积极向上争取“一老一小”民生项目,同时广泛发动成员单位共驻共建,成功筹集各类资金40余万元。同年,利用市商务局提供的闲置场地,达川区第一所社区老年大学成功开课,先后招收学生1600余人。

一室多用、资源共享。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寒暑假期间,老年大学停课,“童伴之家”开学,专为辖区内困难家庭、商户的孩子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和托管服务。今年,结合现实需求,“童伴之家”向所有“大党委”成员单位职工子女开放,招收儿童60余名,并根据年龄段分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大党委’机制实现了社区与共建单位的双向奔赴、深度协同。”达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强调,“这绝非单向帮扶,而是深层次的资源互补与工作融合。”

今年2月,通川区马房坝社区应群众需要,打算在“三八”国际妇女节举办一场文艺庆祝活动。

当社区党委书记康春霞把活动方案发到微信群里,成员单位迅速响应:6个成员单位共同表演一个节目;市图书馆为获奖选手购买了礼品,还额外邀请变脸演员;罗浮商圈党支部主动提供了场地及布置……一场精彩的社区联欢圆满举办。

“对社区活动的支持,既是成员单位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罗浮商圈党支部负责人坦言,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集聚了人气,为商圈带来了不少客流量,实现了互利共赢。

在通川区红旗路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后面临维护管理难,成员单位清新物业公司主动以低廉的价格承担代管;在达川区杨柳社区,依托“大党委”搭建的协作平台,同为成员单位的达州市火烽山老年病医院与区红十字会开展深度合作,定期在社区开展健康宣讲;在宣汉县城西社区,人保财险宣汉分公司与县气象局等成员单位交流频繁,对接了更多资源……以社区“大党委”为依托,成员单位资源“相加”、优势“互补”,实现多方共赢。

群众怎么参与——

以多元共治激发内生动力

“以后我再也不用为上下楼操心喽。”看着眼前的电梯,居住在城西社区何安富联建房的居民韦德华满脸幸福。

城西社区位于宣汉县蒲江街道,辖区内既有大型商贸物流园区,也有廉租房、公租房等困难群体,人员构成复杂,治理难度不小。

2023年“大党委”成立以来,城西社区全面整合成员单位专业人才、党员志愿者、社区社工等多方力量,组建起“朝夕相处”“同守无欺”等五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

兼职委员、县交通运输局工会主席杨常利是志愿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的难事,还是清除牛皮癣这样的小事,只要是关乎居民幸福感的事,志愿服务队都广泛参与。

辖区内何安富联建房老年居住人口多,因安装电梯的资金、选址导致矛盾重重,“事关老人出行,要找到多方利益的平衡点。”杨常利深有感触。

两个月间,社区“两委”干部和志愿者挨家挨户摆政策、谈感情,终于推动电梯顺利安装。

如何进一步激发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让共建共治的热情继续?在一次“大党委”开展的调研中,城西社区党委书记李业贵找到“金点子”——双向积分服务制度。

联席会上,“大党委”共同敲定实施细则,由成员单位捐赠米面粮油等可兑换物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大事小事、好人好事在社区微信群登记后加分,每季度可进行积分兑换。

制度一经推出,就点燃了社区居民的热情。6月17日,城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李大爷用攒下的100积分兑换了20斤清油。“好人好事加10分,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加10分,这攒的都是我们‘主人翁’的体面!”李大爷高兴地说。仅去年,该社区以积分制撬动居民参与治理近百次。

以“大党委”推动居民自治,看得见的变化在各地发生:在达川区梧桐梁社区,“大党委”推动建起老年大学,五支志愿服务队成为了正面引导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矛盾纠纷比之前减少三分之二;在通川区西圣寺社区,共建单位中铁十七局协助红谷地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自主管理小区事务……

从过去的社区“兜底包办”到如今的居民“当家共商”,“大党委”机制不断激活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画卷徐徐展开。

(《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王瑾)

相关推荐:
庆阳市跳绳队闪耀甘肃省中学生运动会 斩获团体季军 “小社区”建“大党委” “独角戏”变“大合唱” 党群协力 自筹自装——汝州市钟楼街道拐棍李社区干群齐心“点亮”民心路 福兴经济开发区4个产业园项目建设提速 扬州这个小区,深夜TA出没! 人民日报|江苏:数智赋能,公物仓助力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