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文潇 记者 蒋亦丰)“这门课让我明白,教育者的温度藏在细节里,比如处理学生冲突,批评错误的同时要守护他们的尊严。”最近,浙江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郑慧娴在《师德养成》线上课程的话题讨论区写下感悟。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教师学历层次要求的不断提升,师范院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占比显著增加。“培养具有‘德育自觉’的未来教师,必须打通‘认知-践行-反思’全链条。”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温建明坦言,传统培养模式容易导致德育缺乏实效,“就像教游泳只在课堂讲动作要领,却不让学生下水”。
对此,该校将“德育自觉”具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培养标准。在为期1个月的见习环节,实习生观摩并记录主题班会不少于1次,师生交往案例不少于3个;在为期1学期的实习环节,要求实施个别教育案例不少于1个,独立组织2次主题班会,提交1篇德育实践反思报告。专业导师同时明确,研究生们要全过程记录所见所闻的教育细节,运用相关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解释所见所闻,从中概括、提炼相关问题解决的一般道理,并付诸实践。
如此大体量的“下水”学习,让“准教师”们对师德有了直观的理解。张靖雯来到义乌市青岩书院见习第一周,发现该校某班主任正在总结班级情况,原以为会批评寝室整理被扣分的学生。没想到,班主任表扬了寝室未被扣分的学生,并宣布以后每周在班级内评比模范寝室。“巧妙地将批评说教转化成了引导激励,以此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张靖雯将这个情境记录在见习本上。
下一年,张靖雯开始教育实习,班上有一名爱打瞌睡的学生让人头疼。张靖雯因势利导,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任班级体育委员,同时在课上多次让他发言。
“这些案例在成熟教师身上并不新鲜,但对于刚走出大学的教育硕士,却是难能可贵的。”浙师大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查颖介绍说,学校还聘请了陈立群、俞正强等一大批师德模范实践导师,师生比例严格控制在1:3以内,确保指导的高质量和精准度。
据悉,这套师德培养体系历经了26年沉淀,为中小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研究生们还赴广西、新疆、四川等地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对口广西龙州县的支教活动连续开展25年,当地直接受益师生6万余人。
“‘德育自觉’不是抽象概念,而要转化为可观测、可评价的素养指标。”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云良表示,学校正构建“德育能力数字画像”,通过分析浙师智慧教师教育平台上数十万条实习跟踪数据,形成涵盖共情力、规则内化度等维度的评估模型。
作者:张文潇 蒋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