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某机关工作的朋友对笔者说,要做好工作,干部免不了走基层,可走基层要讲方法。不讲方法,或者方法欠妥,走基层不但不受欢迎,反而可能被群众“翻白眼”。
笔者向他请教,怎样走基层,干部才能受群众欢迎?他说,其实也不难,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解释政策要清晰,不要含糊。走基层的干部,经常会碰到群众咨询政策。这时,如果进了群众家门,干部只照本宣科,一“念”了之,群众会觉得其“只是个传声筒”。如果干部不是政策“明白人”,结果口舌费了不少,群众听后仍是“丈二和尚”。这样的干部,自然始终无法赢得群众欢迎。
听取意见要认真,不要草率。走基层的干部最好做“民情笔记”,认真记录群众的诉求,认真倾听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果干部怕麻烦,答复怕占时间,办理怕花精力,因而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只草率答复;不认真记录,只应付性地回应,那么,这样的干部不可能受群众欢迎。
进村入户要用心,不要图形式。走基层是为了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进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因而,走基层的干部必须怀有爱心,视群众为亲人;怀有善心,以群众的疾苦为自己的疾苦;怀有责任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如果只“走”不“访”,或把走基层当作一项被迫完成的任务,既不问计于民,更不问需于民,就算身子进了群众的门,心也是一直与群众隔着一堵墙。这样的干部,走的次数再多,群众也不欢迎。
记得多年前,曾有干部编了首顺口溜,叫作《入户访民“三十二莫”》。其中有几句道:“莫嫌板凳有灰尘,莫怕茶杯有灰印。莫嫌百姓衣不整,莫怕对话口水喷。莫嫌身上汗味浓,莫笑百姓语不清。”看来,走基层招致群众“翻白眼”,问题还是出在干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