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文章网 手机版

“只要咱们记着,他们就活着!”

发布时间:2025-09-10 09:44:000人关注

方媛(左)在通化师范学院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采访胡堂林和孙艳华(中)夫妇,听他们讲述抗战老兵的故事。 吉林广播电视台 供图

“孙姨,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带着您和胡叔的故事,刚刚参加‘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的复赛和决赛,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想是你们的故事感动了评委。”近日,家住吉林省通化市的胡堂林和孙艳华夫妇,接到了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方媛打来的电话,她为他们寻找抗战老兵的义举,再一次表达深深敬意。

十余年“寻兵”路打动记者

胡堂林和孙艳华是新闻媒体发现的典型,他们的家国情怀,让多次前去采访的方媛深受感动。“1951年出生的孙艳华和1952年出生的胡堂林,他们都是通化市的普通退休干部,本来应该安享晚年,但两个人却踏上了‘寻兵’之路,而且一干就是10多年。”方媛说,她在采访中发现,胡堂林和孙艳华有很多笔记本,那里面记录着648名抗战老兵的故事,翻到任何一页,他们都能准确地说出老兵的家乡、隶属的部队、打过的战役。

“郑德俭,柳河县亨通镇,东北抗日联军一路军尾队。”在孙艳华的笔记本里,方媛随手翻到了一张照片,照片旁配有文字,文字写着这位抗联战士的简历。方媛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展示了这张孙艳华拍摄于2014年的照片,当时郑德俭92岁。1938年,16岁的郑德俭成了一名光荣的抗联战士。在孙艳华出现之前,郑德俭把自己的事迹深埋在心底70多年。也就是从孙艳华找到他这一年开始,郑德俭抗战老兵的身份和事迹才广为人知。

方媛向记者介绍,孙艳华从小就对英雄有崇敬之情。退休后她开始写书,2010年,她几经辗转联系到了老兵邹怀清,写了一些关于他的内容,但还不够写成一本书,她就想再采访一些老兵,写更多的故事,就这样踏上了“寻兵”之路。

方媛说:“胡堂林和孙艳华夫妇的坚持,让这些被遗忘的英雄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一名记者,宣传和报道好这些故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寻兵”的接力棒在传递

方媛前几年在做抗美援朝主题节目的时候就采访过胡堂林和孙艳华,今年他们做了一档广播节目《花young的生活》,其中特别策划“种草博物馆”,借“探馆”的形式为听众打开吉林历史文化之门。在做《“种草博物馆”——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节目的时候,方媛再次采访了胡堂林和孙艳华。

方媛在采访中了解到,孙艳华每找到一位老兵,都要进行细致核实,只有核实好了才能对外宣传。早在2014年,《通化日报》知道孙艳华的事迹后,主动和她约稿,孙艳华写了71篇关于老兵的故事。

在今年的采访中,方媛和胡堂林、孙艳华还去探望了102岁的吉林省靖宇县原副县长孙文秀。孙文秀1964年从部队转业到靖宇县这片英雄地时,发现杨靖宇将军的墓碑是木质结构,他的心里难受极了:抗联兄弟的精神不该烂掉,将军的碑不该烂掉!从那以后,靖宇县有了第一座钢筋水泥、不怕风雨侵蚀的将军纪念碑。

“我在采访中,得知胡堂林在退休前就做好了规划,有20个心愿要实现,直到现在一个愿望也没有时间去完成。”方媛对记者说,他们夫妇把最朴素的情怀,都奉献给了参加过战斗的老兵们。

一次采访分别,孙艳华拉着方媛的手说:“闺女啊,你是记者,记者记者,就是把这些要紧的人、要紧的事儿记下来,让以后一辈辈的人都能牢牢记着——只要咱们记着,他们就活着!”

“寻兵”故事登上更广阔舞台

方媛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通化师范学院的校园里有一座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馆中的大部分图片资料都出自胡堂林和孙艳华夫妇之手。在纪念馆里有一组“手模”展示格外震撼人心,这组“手模”都是这对夫妇采访过的老兵留下的。

方媛对记者说:“有一个‘手模’下方标注的名字是抗日老兵徐振明,徐振明从部队转业后,放弃了更舒适的工作机会,主动选择来到杨靖宇烈士陵园为将军守陵。”徐振明退休之后仍然不放心陵园的工作,又让自己的儿子来接班守陵。

“我为将军守陵,请你为抗联弟兄立传!”徐振明对孙艳华说的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孙艳华“寻兵”之路,也鼓舞方媛将滚烫的文字和语言,通过电波传到了听众的心田。

今年,方媛将“寻兵”故事带到吉林省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的现场,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肯定。

“对抗联英雄的追忆,就在这触摸、讲述、铭记中完成庄严交接。”方媛在采访中感受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寻兵”方式,但精神的火种永不改。正是因为这条“寻兵”路永远都有后来者,这融入骨血的民族火种一定会生生不息。

相关推荐:
“只要咱们记着,他们就活着!” 乌克兰提议与菲律宾联合研发生产无人机 中方回应 把铭记化作行动 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误导青少年,绍兴文旅:网友意见一致要求不用修改,不会因一人投诉就盲目更换 赣锋锂业上半年净利-5.31亿元,同比减亏 书画家范曾失踪并被搬离藏品?多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