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文章网 手机版

星辰守望,两代人接力传承航天梦

发布时间:2025-05-02 09:38:000人关注

“从55年前‘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如今神舟二十号腾飞,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心血与汗水。这次首位内蒙古籍航天员王杰执行‘飞天’任务,更是让我感到自豪!”谈到神舟二十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功勋试车台老台长高世旺激动地对记者说。

  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点火发射。记者 孟和朝鲁 摄

  4月27日,记者在中国航天科工六院看到,功勋试车台上裸露在外的钢筋十分醒目,这是一次次试验成功的见证,也是岁月赋予试车台的光荣勋章。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被誉为中国固体事业的摇篮,始建于1965年1月的功勋试车台,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台,从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入轨任务至今,年过60周岁还在服役中。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启了北京知青高世旺的航天梦想。20世纪60年代末,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内蒙古,从事试验测试相关工作,1976年11月被推荐到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五系学习精密机械设计及其工艺专业。毕业后,他毅然回到航天梦开始的地方,将所学知识奉献给中国航天事业。

  从北京到塞外,高世旺和同事住在“干打垒”的平房里,睡觉吃饭、学习办公、设计画图都在这里。由于时间紧张,只有图纸先抢出来,才能投入试制。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如今已退休的高世旺说:“当时最好的工具就是简易的纸质带塑封的手工拉动‘计算尺’和‘机械制造手册’,趴在绘图板上手工计算、手工绘图那是常态。”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高世旺的自勉。投身祖国航天事业,高世旺感到非常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他将这份使命感倾注到了日复一日的设计、生产等科研工作中。

  40年来,高世旺与团队在一次次严慎细实中,保证了每次任务的圆满成功;如今,儿子高翔接续从事工艺设计工作。从手工绘图到计算机辅助设计,虽然制图方式经历了数次迭代升级,但是星空下的守护从未改变。

  在儿子高翔印象里,他小时候并不知道父亲的具体工作,只觉得父亲很忙,自己总是第一个被送去幼儿园,最后一个接走,甚至生病也不例外。父亲不太善于表达,但总是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哪个环节有一丁点瑕疵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慢慢地,高翔感觉到,每当父亲充满笑容、心情舒畅时,肯定是试验又成功了。所以,他明白“试验成功”在父亲心里的非凡意义。

  耳濡目染下,这个航天梦也悄悄地种在了高翔心中。2004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他毫不犹豫选择回到父亲热爱和奉献的地方——中国航天科工六院,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了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

  从小在父亲严慎细实工作态度影响下,高翔养成了埋头苦干、敢啃硬骨头的作风。2021年,面对全新的领域,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学习,在最快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试验仿真设计。那段时间他白天在现场跟产,晚上在电脑前反复计算、论证、核算……好不容易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方案,又得继续“跟踪”加工过程。大到整个系统平台的搭建,小到连接部件的准备、装配工艺安全性及可操作性等他都考虑得细致周到。

  “要保证加工过程每一个细节的质量,才能满足设计的最终要求,一次把事情做对。”就在他和团队事无巨细的“较真鼓捣”下,任务圆满成功,他们设计的工装再次经受住了考验。

  这是高翔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55年来,在一棒又一棒的接力赛中,一次又一次的技术突破与验证间,中国航天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这些奋斗的日子,背后是无数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与执着努力,是千千万万个“高世旺和高翔”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为动力,他们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航天梦想变为现实。


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编辑:沙志媛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相关推荐:
星辰守望,两代人接力传承航天梦 听,这是劳动者的心声 37.25公斤!神舟十九号带回 印度宣布即日起对所有巴基斯坦航班关闭领空 《中国电影诞生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品发布 零陵:多措并举 共筑文明交通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