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东北姑娘,扎根江南乡村。”近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关旸这样向记者介绍自己。机缘巧合来到常州工作,她很快发现,受交通地理环境、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相对受限。走进乡村教师培育站,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培育站带领大家在研究解决乡村教育发展中的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实现学得住、用得上、留得下来。”
8年间,常州的乡村教师培育站走出2750名学员,绝大多数仍站在乡村学校讲台上,一步步发现、悦纳、享受乡村教育的美好,在广阔田野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经验,积淀“乡恋”,守望“乡愁”。
2016年,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统筹规划下,江苏省师干训中心(江苏省教育厅设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省级教师发展机构)全面推进“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促进乡村教师素质整体提升。经过8年探索,江苏已累计建立千余个培育站,4万名乡村骨干教师得到培训学习机会。
“培育站建设满足了农村学校和参训学员的真实需求,激活乡村教师自主发展、自觉发展、抱团发展的内驱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鲁沛表示。乡村教师培育站已成为江苏乡村教师普遍认可的集教学研究、课程开发、专业成长于一体的“孵化基地”。
“1994年走上工作岗位,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个好老师。”从教30年,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嘶马中学教师窦立正从未离开乡村。时光在讲课的回响和粉笔的碎屑中循环往复,他的职业成长却渐有放缓之势。2021年年底,他进入扬州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的精心指导、成体系又紧密联系课堂的教研活动和与优秀青年教师的交流让他的育人热情与科学的理念方法高效连接,“作为稍微年长的老同志,我想说成长永远在路上”。
“愿你们成为扬州语文的骄傲”,这是“人民教育家”于漪给扬州乡村教师的寄语,也是扬州市广陵区语文教研员王梦霞带给培育站学员的“礼物”。“学校在田间,第一天来报到,我就迷路了”“我精心设计的课堂好像没办法推进下去”“我不想掉队,我想成为学科带头人”……每每听到这些困惑和倾诉,王梦霞都会用于漪老师的话激励学员,让越来越多的学员在广阔乡村深深扎根。
起初,市县在省级统筹下在乡村骨干教师工作所在地附近或最近区域设立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自2021年起,“乡村教育带头人培育站”建立起来。这个过程中,江苏省教育厅持续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支持,省师干训中心不断创新培训模式,确保每一位参与培育站的乡村教师都能够得到全面、系统、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乡村教师发展不容易,培育站主持人理应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资源为学员服务。”担任过多届培育站主持人的苏州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必华说,乡村教师培育站是一个“可以改变人一生发展”的平台,优秀的乡村教师能在这里坐上通往省市级,乃至更高水平教研平台的“直通车”。
“入职时,我教小学语文;2000年,无锡全面开设小学英语课,我转岗教英语;培育站给了‘中年爬坡’的我更宽广的平台。”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小学副校长邓志琴先后参加无锡市乡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和带头人两个培育站,在自我的不懈努力和导师的帮助下,人到中年的她找到了“更有力量的自己”。2023年,邓志琴成为无锡市惠山区乡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她也像自己的导师那样,带动支持更多乡村教师成长。
让乡村教师扎下根的,还有群众的信任。“乡里乡亲都很尊重老师,我必须做得更好才能对得起这份尊重。”涟水县高沟中学语文教师、教科室主任王治天已在涟水耕耘25年。3次参加乡村教师培育站的他,一刻不停地提升自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教育理想。
“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项目,不仅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乡村教育的振兴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张卫星说,未来,该项目将继续致力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为乡村振兴持续贡献教育力量。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30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阿妮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