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文章网 手机版

每亩增收4000元!不起眼的“边角料”成了“宝贝”→

发布时间:2025-05-20 15:55:000人关注

肇庆高要作为“中国肉桂之乡”

肉桂种植面积占全国20%。

依托肉桂的种植优势,

高要推动肉桂产业延链扩链,

将过去被丢弃的小规格桂枝充分利用起来,

开发成制药原料,

通过“点枝成金”

带动桂农每亩增收约4000元。


初夏的河台镇,漫山遍野的肉桂林郁郁葱葱,进入五月,开桂也已接近尾声,进入深加工环节。


一大早,河台镇罗西村桂农张德亮准时出现在自家加工场,他将新收来的桂枝进行摊铺晾晒,工人将晒干的桂枝进行切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辛香。


▲ 张德亮自家加工场上,收来的桂枝被放在空地上晾晒。

▲ 空地上摊铺着切成薄片的桂枝。伍坚朋 摄

“过去桂农们都是把桂枝运到禄步去卖,采购商一般只收桂叶和桂皮,很少人收购桂枝。”张德亮介绍,这些桂枝直径均在1.2厘米以下,过去因其桂皮含量少,甚少商贩愿意收购,桂农在开桂时大多将其荒弃,只采粗壮的树干、树枝。

▲ 张德亮仔细查看收来的桂枝品质。梁诗茗 摄

桂枝先被切成均匀的薄片,再经阳光曝晒去除水分,晒干的桂片切面平滑、长宽适中,露出淡黄的内芯,按照规格大小进行分级筛选后,将会被销往广西的药材市场,成为制药厂和香料厂的抢手货。

▲ 桂枝、桂叶,以及规格大小不同的桂片。

十年前,张德亮夫妻二人仅用一辆手推大板车和两台老式切片机便开始从事桂枝加工,当其时桂片还没进行分级销售,他们也仅能赚些辛苦钱。后来,在同行亲戚的牵线下认识了几位大客户,生意也就慢慢发展起来了,夫妻二人也从兼职加工转为全职,并办起加工场。


随着小规格桂枝能被加工利用的消息传开,近几年河台镇的桂枝加工场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全镇已有桂枝加工场7家。有了固定收购点,桂农采收桂枝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按照目前桂枝80元/百斤的行情,每亩肉桂林能够为桂农带来约4000元的增收



▲ 加工场内,工人们利用机器把桂枝切成桂片。梁诗茗 摄

“桂皮可以卖,桂柴、桂枝也有人收购,肉桂全身都是宝,大家的种桂的信心更足了!”桂农赖姨忙完自家开桂后,又到加工场来打工,挣取更多额外收入。

▲ 桂农采收桂枝的积极性大大提升,桂枝收购行情趋好。


而曾经的“下脚料”能够“点枝成金”,更是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改善。针对桂农运输难题,高要成功推动江北5镇建成“山连山、镇连镇”的355公里“桂山路”,打通运输动脉,让桂枝从深山直抵加工场。


▲ 位于禄步镇李坑村的“桂山路”。邹华彬 摄

▲ 位于水南镇社坑村的“桂山路”。赖家乐 摄

▲ 位于乐城镇领村的“桂山路”。赖家乐 摄


近年来,高要依托“百千万工程”,沿小湘—禄步—水南—乐城—河台成功打造了“肉桂走廊”,出台政策扶持肉桂深加工企业。张德亮借势扩大规模,租下村里闲置的小学用地扩建厂房,引进烘干设备,与客户成功签下长期订单,日加工桂枝达到1万斤,带动了1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辐射周边十多个自然村、600多户桂农


▲ 张德亮租下村里闲置的小学用地扩建厂房,图为厂房晒场。以上两图 伍坚朋 摄


“如今我们一年能加工60万斤桂枝,当下我们国家正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高要作为重要的南药生产基地,肉桂品质优、价格好,我们对未来的市场十分有信心。”张德亮说道。



▲ 河台镇桂农抢抓好天时晾晒桂皮。以上两图 伍坚朋 摄


创新肉桂加工工艺,对肉桂原料的充分利用,提高产品开发的总体经济效益,对增加桂农收入有重要意义。高要不断延伸肉桂产业链条,构建起涵盖种苗繁育、规模种植、产品加工、贸易流通等环节的肉桂全产业链格局,通过创新开发“高桂虾”“高桂鸭”“高桂茶”“高桂啡”等“高桂+”系列品牌,培育肉桂香囊、肉桂枕头、肉桂版画等一系列肉桂高附加值产品,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52.5亿元,惠及3万多农户


高桂虾

高桂鸭

高桂啡

高桂茶

肉桂香薰

高桂酒


原标题:从“桂皮独大”到“全身是宝” 看高要桂农如何破解“绿色财富密码”

来源:高要区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
每亩增收4000元!不起眼的“边角料”成了“宝贝”→ 春日会吃瓜 心情顶呱呱 务川:茶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