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很早就猜测,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巨型黑洞,并将其命名为人马座A*。作家王威廉关于人马座A*的认知,要追溯到一个寒冷的冬天。那时他还年幼,识字尚且不多,坐在温暖的火炉旁他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写的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想象着那个深不可测的宇宙和黑洞。
截至目前,许多科学研究都证实了这一超巨型黑洞的存在,并测算出其质量是太阳的450万倍。王威廉说:“这个可怕的数值意味着如果没有人马座A*,银河系会解体,整个太阳系都将‘流浪’。”
王威廉将自己对人马座A*的想象“落地”,创作并出版了一部《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传奇》(下简称《暗生命》)。2025年7月,《暗生命》获得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刚落幕的南国书香节上,《暗生命》还达成了阿拉伯文版中外版权贸易协议。
《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传奇》
和记者说起《暗生命》时,王威廉坦言,自己此前创作科幻小说时始终“被现实主义的绳子拴着”,“在《暗生命》里,我放飞了自我,去想象更遥远的宇宙。”
“月球孩子”们的宿命
生于青海,祖籍陕西,从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王威廉,幼时很喜欢抬头仰望璀璨的星空,“在高海拔的地理环境下,你能看清银河系中的每一颗星星。”他曾一度以为宇宙如星空般美好,直到得知黑洞的存在,他才意识到宇宙也存在未知的凶险。
“如果黑洞代表生命天体的极端可能性之一,那么生命的可能性呢?”带着这个疑问,王威廉设想出生活在黑洞附近的暗生命,他们强大到能够掌控黑洞的力量,却依旧受到宇宙规律的制约,关于《暗生命》的故事就此展开。
故事的主人公乔宇,和他的朋友李维和孙怡从小生活在月球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长大成人,并展开了对暗生命的研究,乔宇还被选为人类观测者,前往暗生命的宇宙进行观测。王威廉毫不避讳地向记者表示,这个故事包含了很复杂的情感,在浩瀚的宇宙中,个体的生命是伟大的、充满希望的,但同时也有着悲剧般的宿命。
在刚落幕的南国书香节上,《暗生命》达成了阿拉伯文版中外版权贸易协议。
“宿命感”体现在书中诸多细节中。作为首批“月球孩子”的乔宇曾幽默地自嘲道:“说难听点,我们是实验品;说好听点,我们是月球少儿教育实践的先驱者。”
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试验品”,三位小主角从小就能近距离观测宇宙,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也比地球上的同龄人更加敏锐;但与之相对,长期生活在低重力环境下,他们的体能也逐渐退化,回到地球时身体变得格外虚弱。
再比如,“被选中”的乔宇要前往9460亿公里之外的暗生命宇宙进行观测,在漫长的183年中,他探寻到了自己心中关于宇宙与生命的答案,却也在返回地球时发现生命里那些重要的人早已相继离去。
甚至往大里说,拥有炽热光芒的太阳,同样拥有自己的命运和孤独;宇宙中的所有星系系统,都可能是精心设计过的“生命观察所”。
小说里体现了乐观与希望的一面。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快了医疗服务进程,日新月异的技术改变着人类生活,“在一片喧嚣中绝望与希望交织,其实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写小说的整个进程中,故事里人类会反抗这种绝望感,但宿命并没有消失。”王威廉说。
“种”下一撮火苗
在作家的身份之外,王威廉还有一个教师的身份——他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职,教授创意写作课程。最近他发现,许多学生私下和他沟通时表现得很迷茫,“他们经常问我:老师,我以后要做些什么呢?”
王威廉告诉记者:“很多学生们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与算法构成的时代,但实际上这是最大的误解,这个时代除了技术本身,还有很多重要的问题,比如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人类、人与人之间如何团结协作。”
正因如此,王威廉有意在课堂上讲述更多科幻文学的内容,他相信科幻的力量。“科幻有望弥合文科与理科的鸿沟,将技术与人的生活视作整体。”
王威廉个人照片。
作为一本给青少年阅读的科幻读物,《暗生命》暗含了王威廉的期待——为孩子“种”下对宇宙的想象力,让他们拥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孩子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分数,还应该去感受更广阔的宇宙天地。”
在书中,王威廉用科学又细腻的笔触,从孩童的视角科普了生活在月球上的场景。在月球上,天空是黑色的,星星也不分昼夜,甚至从月球的视角看太阳,太阳都是苍白冰冷的。但书中的乔宇依旧自我提醒道:“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待在月球上了就丢失对月球的想象。”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地球孩子们的提醒?
月球基地里的一切事物似乎都很先进,孩子们不再循规蹈矩地按步骤学习,人工智能主管极睿几乎能回答任何问题,但乔宇、李维和孙怡依旧“怀念地球上温暖的火苗”。
“火苗”在书中被反复提及,王威廉对此解释道:“它首先代表希望。”就像三位主人公是研究暗生命的希望,也如同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中如一撮火苗——虽渺小但也有微光。
“火苗还包含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人性的一面。”王威廉说。比如,科技飞速发展,但所谓的“文科生”们依旧要相信自己对世界负有责任、甚至相信自己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再比如,在战火纷飞的远方,如火苗般的人性很可能让战争停止,或者至少改变部分人的命运。
书中插画/刘菁
用科幻理解21世纪
对王威廉而言,科幻并非仅仅是一种小说题材,而是他理解21世纪的一种态度。他认为,过去小说家创作科幻故事,旨在思考遥远的未来,而如今写科幻则是为了思考“当下”,“我们所缺乏的,正是以科幻小说的形式来深入理解21世纪、洞悉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观点也透露出他近年来的隐忧:“21世纪已过去四分之一,然而当前世界的知识体系和观念很可能仍停留在20世纪,真正能书写现实的作品还不够。”
“所以今天我们提倡新大众文艺,当更多不同的群体加入写作行列,尤其是科幻小说的创作,无数人的‘现在’就能为文明转型期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和经验。”王威廉说。
书中插画/刘菁
同时王威廉认为,未来人类将面临诸多新挑战,但归根结底,这些挑战都将指向“何为人”这一根本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极为本质的形而上的身份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切忧虑,这在过去的时代是难以想象的。”正如他在书中所描绘的,人类文明也很难理解,掌握黑洞力量的暗生命已经进化至无需肉体的阶段,但他们却失去了肉体和生命带来的纯粹快乐。进入新文明时期的人类,或许也将面临类似的虚无感。
在《暗生命》一书中,王威廉还试图探讨诸多科学与哲学议题,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外星生命的可能性、科技发展与道德伦理的边界,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等,这些问题在他看来,正是21世纪亟待深思的重要课题。
在现实生活里,王威廉还试图推动将科幻引入基础教育。他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广州市作协即将成立科幻创作委员会,“我十分期待,科幻能为现代人带来更多看待现代生活和生命的视角。”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作者】 赵媛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