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果如何铺就乡村致富路,扶贫村如何实现华丽转身,龙舟“趁景”如何重焕生机……7月11日,“发现我村最·我村故事我来讲”常平镇“百千万工程”基层宣讲活动举行,来自横江厦、桥梓、金美、岗梓、白石岗、朗洲的6名典型村宣讲员走上舞台,解码家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的文化内涵。
“文化赋能百千万”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重构,更是乡土灵魂的唤醒与发展活力的再生。接下来,常平将继续坚守文化定力,深挖细淘本土的历史传说、民俗人情、技艺传承、精神品格等,精准识别自身的文化基因,并将其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与持久的吸引力。同时坚持“项目驱动+文化赋能+多方协作”发展模式,统筹好党政、企业、社会三大力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工作格局,为持续推动“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常平各村(社区)立足一方水土,紧贴一方民心,以自身资源禀赋、大胆探索,涌现出一批优秀典型案例。一起来听听6名典型村宣讲员,讲述各自家乡如何找到破解难题的“钥匙”吧!
白石岗村:金色黄皮甜透乡野
白石岗村宣传委员殷镇红
从普通农产品到产业化生产,从销售渠道单一到销量大幅提升……白石岗村宣传委员殷镇红以《品鉴一颗鸡心黄皮,领略百年岭南风味》为题,生动讲述了一颗鸡心黄皮如何从百年老树枝头带领农户走上产业化致富道路的故事。演讲全程干货满满,为各村(社区)破解乡村振兴发展难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桥梓村:莲韵浸润家风
桥梓村文化管理员周淑彬
作为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培育对象之一,桥梓村充分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将优良家风传统与文旅品牌塑造、现代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桥梓村文化管理员周淑彬结合该村深厚的莲文化底蕴,为大家全面阐述如何让老祖宗的智慧变成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人深受启发。
岗梓村:龙舟划动百年记忆
岗梓村党委副书记周德厚
今年端午,岗梓村的龙舟“趁景”时隔24年重出江湖,是什么让这项百年传统“醒”过来?“在岗梓,龙舟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岗梓村党委副书记周德厚援引《岗梓村志》的记载,结合该村举办端午龙舟趁景活动的生动实践,带领大家溯源岗梓龙舟根脉,不仅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承载的浓浓乡情,更深刻体会到岗梓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凝聚力。
横江厦村:省级非遗焕发新魅力
横江厦村文化管理员谭洁娴
盛况空前的旱木龙巡游、开发“旱木龙综合课程”、旱木龙进驻省非遗馆、舞木龙习俗首次参展国际非遗文化节……如今,横江厦村的旱木龙,从老祖宗传下的巡游仪式,变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文化IP。横江厦村文化管理员谭洁娴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详细讲述该村推动省级非遗项目——端午游木龙习俗从“活”在眼前到“潮”向世界的历程,真正让非遗“可看、可听、可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金美村:“托管式”妙招让租客安心
金美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周秋华
出租屋管理是块“硬骨头”,金美村却想出了“托管式”妙招,让租客安心、房东省心、村里放心。
金美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周秋华结合宣传短片,详细讲述了该村平房、瓦房类出租屋“托管式”管理模式的运作机制和取得的成效,呼吁各村(社区)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基层综合治理新路径,形成融合共治的良好局面,共同谱写“百千万工程”建设新篇章。
朗洲村:让土地生金,让文化焕彩
朗洲村宣传委员陈俊杰
9年前,它还是市内重点帮扶村;九年后,它成了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荔枝专业村。
“‘百千万工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乡村振兴的大门。”朗洲村宣传委员陈俊杰从该村荔枝特色产业切入,分享了该村如何借力“百千万工程”,从一片静谧的乡村沃土蝶变成如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笑”的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宝贵经验,为大家提供了“让土地生金,让文化焕彩”的乡村振兴范本。
南方+记者 韦基礼
通讯员 梁翠婷
【作者】 韦基礼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