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向上承接医学科技创新,向下连接广大百姓的健康福祉。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有力牵引下,健康产业乘势生长、硕果渐显。8月22日至23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2025健康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大会,为健康产业向纵深迈进再次凝聚力量,也让与会者看到了一片产业蓝海正在稳稳托起万家健康。
骨科“小切口”撬动健康大产业
作为医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活跃领域,骨科已经率先在健康产业中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
“临床医学研究是医学创新和产业化的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姜保国认为,从临床问题出发开展研究,真正形成改变临床现状的临床技术和产品,从而促使治疗方法得以改善和提升,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灵魂。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姜保国向周围神经损伤这个骨科领域的重大临床难题发起攻坚。
据悉,我国每年新增200多万名遭受神经损伤困扰的患者。“在直径约为1毫米的神经中游走着上千条神经纤维,它们各司其职,分别肩负着肌肉运动、皮肤感觉等功能。针对神经损伤的传统修复方法是将神经纤维精细缝合。然而很多神经纤维无法准确定位到同类神经上,就会导致神经纤维瘤的产生,使患者常年忍受疼痛。”姜保国介绍,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神经可以在间隙中找到远端属于同类性质的纤维,基于此,他们大胆将神经外膜缝合方法改良为留有间隙的套接缝合方式,并通过数次测试确定了1~3毫米的最适间隙。
为了推动这项新技术服务于临床,姜保国带领团队发明了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外科操作性强的用于套接缝合的神经生物套接管。
但这条转化之路,姜保国艰辛地走了20余年。在他看来,临床医学研究当下需要将转化时间缩短,畅通转化路径,让科学家更早地开发出临床所需的创新产品。他也强调,临床转化以及产业化,始终要以促进人类健康为第一要义。
在骨折治疗领域,骨科医生也曾面临两难境地。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主任唐佩福介绍,传统的开刀手术会使骨折患者受到结构和生理环境的“二次破坏”,他期待的骨折治疗是“不切开”的西医和“接得准”的中医相融合。融入中医整体骨折复位理念的骨折复位智能手术机器人让他找到破局之路。
唐佩福介绍,基于健侧镜像复位理论,手术机器人根据骨折腿与健康腿的解剖参数,通过算法帮助医生智能规划出一条使骨折腿恢复至与健康腿一样的解剖原貌的手术路径。手术过程通过导航系统实时追踪骨折复位情况,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机器人辅助骨折复位分型标准。
“手术机器人将中西医优势完美结合,解决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眼睛看不清楚、手不听使唤、脑子想不明白’的三大难题。”唐佩福介绍,导航系统让医生打破视野极限,机械手助力医生实现更精细的操作,拥有丰富储备的智慧大脑扩展了人的脑力。过去的传统手术需要在骨表面固定钢板,而如今的微创手术只需在骨的一侧打洞植入长螺钉就能接上断骨,将过去十几厘米的大切口缩短为1厘米的小切口。
“只开1厘米长小切口就能把破碎的骨盆固定,这是我们过去做梦都想做的事情。”唐佩福说,这一技术让团队有信心向骨折“天花板”级难题——骨盆骨折发起挑战。团队通过对手术床、固定螺钉、导航系统等进行重新设计,对原有技术进行升级优化,实现了对骨盆骨折的智能化微创治疗。而这个“小切口”也打开了骨科产业化的更大天地。
在唐佩福看来,科技创新成果离不开医生、研究单位与企业“铁三角”的合作,他们促使复杂手术简单化、简单手术标准化、标准手术工程化成为可能。他认为,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也是如此,基于三方合作,推动手术设备更加集成、智慧、互联互通,实现手术安全性、患者舒适度越来越高。
发展中医药为健康产业蓄力
中医药产业亦是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力点。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孙光荣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王新陆、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南征、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原副院长张静生4名国医大师的共同心愿。在圆桌分享环节,他们慷慨激昂,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把脉开方”。
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孙光荣时刻放心不下的大事。“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是中医人才成长的根本路径。”孙光荣坚定地说,这一传统模式历经1000多年的检验,也经过了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20年的实践。一大批优质的真中医、好中医的“种子”已经播撒在全国。
孙光荣指出,新时代的中医传承扎根经典、立足临床现代医学,核心是让中医经典传下来,让思维活起来,让方法亮起来,让疗效显出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坚守其精髓,更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寻求突破,让传统模式焕发出新活力。在此过程中重点要实现“三个结合”:在读经典上实现守正创新的结合;在跟名师上实现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的结合;在做临床上实现疗效与优化相结合。
王新陆倡导,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多元化培养模式,用不同的尺丈量不同的人。在他看来,中医药发展当下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健康器械、保健食品等方方面面都蕴藏着巨大的产业空间,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在“十五五”期间,中医药要更加深入老百姓生活,更好地保障老百姓健康。
“中医必须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是南征秉持的观念。他指出,在健康中国建设中要坚持发挥中医的三大特色优势: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法则,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中医要重视病前过程,如虚、伤、逆、乱等表现,通过提前干预,提升百姓的精气神和对健康长寿的信心。
张静生认为,中医药对于治疗疑难重症具有独特优势。他介绍,重症肌无力是中西医都面临的临床难题。在广泛汲取各方经验之后,他带领团队从脾、肾角度着手探索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数据显示,Ⅰ型、Ⅱ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经由中医药治疗后获益明显。此外,中医补脾、补肾的治疗思维,可以有效帮助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
编辑:马杨
审核:张昊 谭嘉 李天舒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