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三碗荞凉粉,加皮蛋。”
“老板,吃烙锅,点菜。”
……
炎炎午后,毕节市织金县城街头行人稀疏,但位于沿河路回龙桥桥头的织金谢家荞凉粉烙锅店里,却人声鼎沸。
第二代传承人李红霞在顾客的招呼声中穿梭忙碌。她是创始人谢仁华、张怀珍老夫妇的四儿媳。这家小店,从公公婆婆手中传下,已走过七十多个春秋。
一家小吃店,何以历久弥新?答案,就在店里的烟火气中。
食客在吃荞凉粉
织金多美食,而荞凉粉是织金美食中最独特的那一味。在织金县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以荞凉粉为营生的老店与小摊。但像谢家坚持那么久的,却凤毛麟角。
“我婆婆从十几岁开始做荞凉粉,坚持事事亲力亲为,我们家至今都还是纯手工制作。”
老店顶楼是制作间,一进门热浪扑面。旺盛的煤火上架着两口大锅,工人正一刻不停地搅动着锅里的浆汁。“得连续搅上3个钟头,火候、水分,样样考究。”李红霞介绍,制作荞凉粉,首选织金或威宁的优质荞麦。甜荞麦晒干、去壳、打粒后,装入纱布袋,在水中浸泡足足12小时。捞出袋子,加水反复搓揉,滤出浆汁。待浆汁沉淀后,撇去上层清水,留下的纯浆汁加水入锅,边煮边搅。
李红霞在熬制荞凉粉
“加水比例是关键,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得恰到好处,凉粉才有弹性,爽滑可口。”李红霞说,搅煮的火候更要精准,“多一分太老味同嚼蜡,少一分太嫩不成型。”三小时高温熬煮后,浆汁倒入小盆冷却约十小时,最终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固体。
里间架子上,一排排小盆盛着果冻般的成品。“一盆能装20来斤,一大锅出7盆。我们每天做3锅,基本当天卖光。”李红霞端起一盆说,荞凉粉分芯与皮:表皮稍硬,色深,荞香浓郁,嚼劲足;内芯则更为滑嫩,荞味清淡。食用时,用一种特制的月牙形、带小孔的“凉粉擦”,将凉粉刮成细长条,在盘中摆成星形,既好看又方便食用。
谢家荞凉粉
介绍完荞凉粉的制作流程,李红霞转到后厨,开始说起蘸水的调配工艺。吃荞凉粉一定得搭配“灵魂”蘸水,而蘸水的精华则是霉豆腐,说起这霉豆腐,可谓是“千家千味”。
“每年腊月,我家就开始做霉豆腐,做一次管一年。年头越久,味道越醇。”李红霞说,制作时,先将黄豆磨浆,煮熟后用酸汤点卤成豆腐,切块,再用稻草包裹使其自然发酵,长出白色菌丝。这“发霉”的豆腐块,加入盐、花椒粉、白酒等调料装瓶,继续发酵,直到酒香调料味完全融入,才算大功告成。
李红霞在调制荞凉粉蘸水
“家家做法看着差不多,但配料比例不同,味道就天差地别。我婆婆调制的霉豆腐,有独门秘方哩!”言语间,李红霞满是自豪。霉豆腐制成后,加入姜汁、蒜水捣碎化开,再拌入干炒黄豆、葱花、折耳根、生辣椒面、香油、花椒油等,一碗香辣诱人的蘸水便做成了。再拌入一个溏心皮蛋,夹起一筷荞凉粉在蘸水里滚上一圈送入口中,香、辣、爽、凉瞬间交织,堪称舌尖上的盛宴。
谢家荞凉粉蘸水
熟客们进店,鲜少只点一碗荞凉粉。小小的圆桌上,往往还少不了一口热气腾腾的烙锅,它和荞凉粉一样,成了进店必点美食。
李红霞记得,婆婆张怀珍刚开始做烙锅的时候,只有洋芋和豆腐,现在,鸡鸭牛羊、蔬菜菌菇……毫不夸张地说,是“万物皆可烙”。食材上齐后,一股脑放入锅中,瞬间发出“滋滋滋……”的声响,油脂在高温的作用下溅起小小的油花,伴随着食物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谢家烙锅
与烙锅相配的辣椒面也是每家店各有特色、不一而同,谢家老店经过不断地改良调试,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花生、大蒜等食材,风味独特。若是吃得口舌生辣,再来一碗特制的冰粉,一辣一甜,仿佛品尽人生百味。
“不管是荞凉粉还是烙锅,都特别得很,我在别的地方没吃过这味道。”从四川远道而来的王欣,刚下高铁就被朋友拉来,每尝一样新品,脸上都写满兴奋与满足。
客人们的认可是李红霞和家人们坚持的动力。回忆起学艺之初,李红霞感慨万千:“从打荞麦到最后的成品,每个环节我都一丝不苟,一双手经常是烫伤加上关节酸痛,伤痕累累,每晚疼得睡不着觉。”但这份辛苦被赋予了意义,“在谢家,每个人都得经历这关,先苦后甜。”
店员在为客人准备荞凉粉
2021年,谢家荞凉粉烙锅店获评“毕节市第一批毕节老字号”。荣誉背后,是无数的艰辛与坚持的岁月。对李红霞和整个谢家而言,这店如同亲人。“老人临终前把店交给我们,看着店就想到他们。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把店守好。”她的语气无比坚定。
如今,谢家老店已传承三代,也迎来送往了三代食客。“好些老街坊,从爷爷辈就在我家吃,如今带着孙子还来。”李红霞说,大家吃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独特的记忆与乡愁。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 思 黄春兰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