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乡日报】
在大多数延津人心中,延津柳编虽是一件朴实无华的手工艺品,但背后却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扇探索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窗户,更是延津县人民热爱传统工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寄托。
近日,延津县潭龙街道中心学校组织了一次特别的红领巾寻访活动——带领少先队员开启了一场探秘柳编传统工艺、感受非遗魅力的文化之旅。
“踏入柳编厂,我们宛若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艺术气息的世界。这里陈列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古老的工具以及一个个不同时期的柳编作品,生动地勾勒出延津柳编的发展脉络。”该校少先队员代表高诚诚在观后感中这样写道。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如今的规模化生产、从简单的日常用品到精美的艺术作品......少先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延津柳编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匠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什么是柳编?为何会成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代表?
这还要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生活在延津县一带的百姓时常会利用当地的柳条资源,编织各类生活用品,如篮子、筐、篓等,逐渐形成了简单工具与精细手工艺结合的柳编技艺。之后,又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革新,柳编技艺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
随着时间推移,柳编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受到了国内外人群的青睐,并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其手工技艺也走进了千家万户,为农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2010年,柳编工艺被列入延津县县级非遗保护名录,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
“柳编工艺编织技法包括平编、绞编、立编、收边等,作品结构紧密、造型美观,艺术风格质朴自然、线条流畅、纹样精美。”据柳编工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樊恒霖介绍,它是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作品,长期以来受到大家的喜爱。
传承和推广柳编工艺是对非遗的有机保护,是延续传统手工艺生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延津县潭龙街道大潭小学于2024年成立“柳编文化”社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手工、科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等课程中,并将樊恒霖聘为校外辅导员,对老师和学生进行柳编指导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该校社团学生先后走进延大柳编公司、农户加工坊、柳条生长示范区等地,开展“解密柳编文化、探寻指尖艺术”特色实践活动,切身感受柳编文化的魅力,铸牢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体会编织的幸福、劳动的趣味,该校还以体验化教学、具身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方法,将柳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从课堂到课外,从实践到推广,让更多人认识延津柳编工艺。
延津学子弘扬柳编技艺、宣传柳编文化,不仅将这种热情传递给了身边的人,也带动了周边邻里和各集团学校的学生一起学习。这种地域文化与学科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增强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激发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可持续发展观,而且让他们在学习中看见自己、理解世界、扎根乡土、面向未来。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晓彤 通讯员 李金州 杨歌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