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晋升 牛丽丽 张震)青山叠翠,林麝欢跃。在沁源县广袤的森林间,一场“绿色经济”正蓬勃兴起。近年来,沁源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将林麝养殖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特色之路。
林麝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麝香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沁源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开展林麝养殖,通过模拟野生林麝的生活环境,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动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扶持方面,县委、县政府印发了《沁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奖补办法》等多项优惠政策文件。引进种麝每只补助3000元,2025年开始,在每只种麝补助3000元的基础上,全县积极推行林麝保险机制,对养殖基地参保的林麝实施保险补贴,按每只林麝投保800元,养殖基地投保240元,财政补贴560元的机制积极开展林麝保险试点工作,通过保险机制积极应对林麝疾病和意外伤损造成的损失等问题。
为提升林麝养殖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沁源县积极与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北京林业大学积极展开合作,共同创建了国家林草局麝类保护繁育创新联盟科研示范基地、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国家级重点学科麝类研究基地和山西沁和堂麝类驯养繁育基地,并配套建成面积1700平方米的科研楼一栋,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为一体的现代林麝养殖基地。通过“一林麝一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实时监测林麝的生长状况和健康信息,联合开展种源优化和繁育技术攻关,提高林麝的繁殖率和麝香产量。同时,引入先进的疫病防治技术,降低林麝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
林麝养殖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参与林麝养殖的各个环节,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各基地都组织周边群众采集林麝饲喂的树叶达30余万公斤,增加经济收入40余万元,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家庭收入。同时,各基地周边老百姓的玉米、大豆、胡萝卜等农作物也都能就近销售,卖上好价钱。此外,基地还定期为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当地加快推进林麝特色产业项目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全县共培育和建设林麝养殖基地4个。分别为位于法中乡支角村北斗沟的沁和堂林麝养殖基地、位于郭道镇东村的恒源林麝养殖基地、位于沁河镇马森村四达沟的民生健林麝养殖基地和位于交口乡尚义村的恒康林麝养殖基地。4个基地共引进种麝1000余只,已初步形成年采收麝香近8公斤,年繁育幼麝100余只的产业规模,产值突破500余万元。随着市场对麝香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林麝养殖技术的日益成熟,当地将继续深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拓展林麝养殖的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编辑:邢璐霞